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把”、“被”套用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4:17

  本文关键词:“把”、“被”套用构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把” “被”套用构式 比较 历时演化 形成动因 差异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把”、“被”套用构式“S被O1把O2VP”和“S把O2被O1VP”,分别对二者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语用目的进行细致描写和比较,也对二者的历时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原因、差异原因、衰落原因。 第一章对构式“S被O1把O2VP”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句法特征进行了描写,并归纳其构式义为:具体地陈述与S相关联的O2已经遭受到O1的处置而处于VP的状态这一事实,但这一事实对于S来说是不利的,不愿其发生而极力避免,,发生了也无可奈何。 第二章对构式“S把O2被O1VP”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句法特征进行了描写,并归纳其构式义为:具体地陈述S对O2进行处置,致使O2处于VP状态的这一事件(S为施事,O1多被省略)。或具体地陈述S致使O2遭受到O1的处置而处于VP的状态这一事件(S为受事,S与O2一般为领有关系)。且该构式表消极义事件占有倾倒性优势,但也不排除一些表积极义的事件。 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构式“S被O1把O2VP”、“S把O2被O1VP”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同时分析了“把”、“被”的作用。在构式中,当“把”前为受事时,“把”的作用是用来突出主观上认定的这个受动作行为影响最明显的对象;当“把”前为施事时,“把”表处置。“被”的作用在构式“S被O1把O2VP”中是引进宾语使表述更具体,在构式“S把O2被O1VP”中更多的是表不如意。 第四章对“把”、“被”套用构式的历时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构式“S被O1把O2VP”最早出现在北宋,南宋零星出现,元代初步发展,明代迅猛发展,清代成熟,民国衰落。构式“S把O2被O1VP”的出现略晚于“S被O1把O2VP”,发展的步伐也略显迟缓,但二者在民国时期都走向衰落。另外,“S把O2被O1VP”式在数量上远不及“S被O1把O2VP”。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句子是句法像似性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词性变迁、句式定型、语体差异、语句完整等因素导致了套用构式的衰落。
【关键词】:“把” “被”套用构式 比较 历时演化 形成动因 差异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零 绪论10-16
  • 0.1 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10
  • 0.2 相关研究综述10-14
  • 0.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14-15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15
  • 0.5 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15-16
  • 第一章 “S 被 O1把 O2VP”构式16-29
  • 1.1 句法特征16-24
  • 1.1.1 S 的隐现16-17
  • 1.1.2 “被 O1把 O2VP”的分布17-18
  • 1.1.3 S、O1、O2的有定性18-19
  • 1.1.4 S 与 O2的关系19-22
  • 1.1.5 VP 的准入22-24
  • 1.2 语义表达24-26
  • 1.2.1 已然与未然24-25
  • 1.2.2 肯定与否定25-26
  • 1.2.3 陈述与疑问26
  • 1.3 语用目的26-28
  • 1.3.1 尚未发生,或已定局27
  • 1.3.2 出乎意料,不愿发生27-28
  • 1.3.3 情感意图,强调突出28
  • 1.4 本章小结28-29
  • 第二章 “S 把 O2被 O1VP”构式29-42
  • 2.1 句法构成29-36
  • 2.1.1 主语结合度29-30
  • 2.1.2 非主语的句法功能30-31
  • 2.1.3 主/宾语的有定性31-33
  • 2.1.4 S 和 O2的关系33-34
  • 2.1.5 准入动词34-36
  • 2.2 构式语义36-39
  • 2.2.1 已然与否36-37
  • 2.2.2 肯定与否37-38
  • 2.2.3 陈述与否38-39
  • 2.3 语用功能39-41
  • 2.3.1 已成定局,或未发生40
  • 2.3.2 早有预期,或正或反40-41
  • 2.3.3 实现情感,强调语气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两种构式之比较42-54
  • 3.1 相同点42-43
  • 3.1.1 句法特征42-43
  • 3.1.2 语义表达43
  • 3.2 不同点43-46
  • 3.2.1 句法特征43-45
  • 3.2.2 语义表达45
  • 3.2.3 语用目的45-46
  • 3.3 差异原因46-51
  • 3.3.1 准入动词限制46-47
  • 3.3.2 语义色彩不同47-50
  • 3.3.3 主观程度差异50-51
  • 3.3.4 形成机制有别51
  • 3.4 “把”“被”套用的表达作用51-53
  • 3.4.1 “把”的作用51-52
  • 3.4.2 “被”的作用52-53
  • 3.5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发展历程与形成动因54-66
  • 4.1 “S 被 O1把 O2VP”的发展历程54-57
  • 4.1.1 出现期54
  • 4.1.2 发展期54-56
  • 4.1.3 成熟期56-57
  • 4.1.4 衰落期57
  • 4.2 “S 把 O2被 O1VP”的发展历程57-59
  • 4.2.1 产生期57-58
  • 4.2.2 壮大期58
  • 4.2.3 成型期58-59
  • 4.2.4 淡化期59
  • 4.3 形成动因59-63
  • 4.3.1 数量象似原则59-60
  • 4.3.2 顺序象似原则60-61
  • 4.3.3 距离象似原则61-62
  • 4.3.4 标记象似原则62-63
  • 4.4 衰落原因63-65
  • 4.4.1 词性变迁,难以兼容63-64
  • 4.4.2 句式定型,频率骤减64
  • 4.4.3 语体差异,无所适从64
  • 4.4.4 语句完整,无需套用64-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与余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2 颜力涛;;论现代汉语中的“被”字、“把”字套用句式——从句式中“被”字或“把”字与“给”字替换的角度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颜力涛;柳英绿;玄s

本文编号:974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74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