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差视角下的相声语言研究
本文关键词:语境差视角下的相声语言研究
【摘要】:相声是我国特有的幽默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声笑语。本篇论文主要是利用了修辞学中的语境差理论对相声的幽默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探讨了相声中语境差现象产生的原因。所谓的语境差是指语境诸要素要素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我们认为,相声中广泛存在着语境差现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声对语境要素的变异使用以此造成人们的陌生感;另一个是相声对其特有艺术形式包袱的特定安排而产生的两种存在冲突的语境。这两种语境差的不同表现形式让相声艺术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感。而这种语境差产生的原因,我们利用斯珀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相声中语境差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其基础是语境的动态性,其次与相声演员的明示和推理行为分不开,而蕴含于其中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则是联系演员与听众的纽带。
【关键词】:相声 语境差 包袱 关联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8
- 绪论8-18
- 第一节 相声研究综述8-13
- 第二节 语境差简述13-16
- 第三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写作思路16-18
- 第一章 语境要素与相声语境差18-32
- 第一节 相声中的语体变异18-24
- 一、口语形式与公文语体的冲突18-20
- 二、口语形式与文言语体的冲突20-22
- 三、口语形式与戏剧语体的冲突22-24
- 第二节 相声中的时空差异24-28
- 一、表演者——时空差异的创造者24-26
- 二、听众——时空差异的融合者26-28
- 第三节 相声中的常识悖离28-31
- 第四节 本章小结31-32
- 第二章 包袱——语境差与相声结构32-50
- 第一节 包袱的构成与语境差33-40
- 一、前褒后贬与语境差33-35
- 二、自相矛盾和自吹自擂与语境差35-38
- 三、歪解三分与语境差38-40
- 第二节 语境差特点比较:传统相声与新相声40-47
- 一、新相声的产生与发展41-43
- 二、新相声与传统相声语境差比较43-47
- 第三节 本章小结47-50
- 第三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相声语境差50-68
- 第一节 从动态语境的角度看包袱语境差现象50-55
- 一、静态语境51-52
- 二、动态语境52
- 三、动态语境在包袱语境差中的体现52-55
- 第二节 从明示与推理的角度看包袱语境差现象55-59
- 一、传信意图与交际意图55-57
- 二、明示与推理在相声中的体现57-59
- 第三节 从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角度看包袱语境差现象59-66
- 一、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59-62
- 二、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在相声包袱中的体现62-66
- 第四节 本章小结66-68
- 第四章 结论68-72
- 一、本文的结论68-70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70-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6-78
- 致谢78-80
- 个人简历80-8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魁;;聊斋俚曲的方音特点[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赵芝磊;;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相声“包袱”手法在幽默言语中的意义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汤英莎;;从语境因素看就职演说的语言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杨学敏;;“互文”=无限释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周娟丽;;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看委婉语的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6 任园园;;英语中的句法歧义分析与歧义排除策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叶惠美;;变异修辞:《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语言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林易;;浅淡交际中语境的动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张亚楠;;英文求职信的文体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李恒霞;;用语域偏离理论分析北大学生答日本记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袁国贤;张领;;新形势下研究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为例[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希杰;;修辞研究,修辞学史,修辞学评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4 章望婧;;汉语褒贬义成语语用现象研究——以“守株待兔”为例[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5 郑颐寿;;变异辞章刍议——《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选》隅谈[A];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7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坂本达夫;试论沈从文小说中有关动物意象的修辞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庄园;温家宝答记者问元话语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2 贺书伟;新闻采访中话语跳脱的语用分析[D];温州大学;2014年
3 苗茵菲;反讽话语的语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4 张宜乾;“龙”参构的成语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5 谢小宏;从顺应论视角探析国俗语义词翻译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6 邓佳丁;语域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师说课语篇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5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7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