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5 17:13

  本文关键词: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结构 不对称性 认知 解释


【摘要】: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是人类理解其他一切概念的基础。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言空间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语言空间结构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的一种结构,它的不对称性有其自身的经验基础。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结构。
【作者单位】: 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空间结构 不对称性 认知 解释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儿童最先获得的是空间概念,然后根据空间概念去获取其他概念(Piaget,1956;Bowerman,2008)。儿童的空间认知经历一个从拓扑空间(topological space)到投射空间(projective space)最后到欧几里得空间(Euclidean space)的过程。人类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兴;;概念隐喻映射的神经机制:选择和抑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2 郑文东;;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郝玲;;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5期

4 刘宇红;谢亚军;;也谈“差不多”和“差点儿*”[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许俊芳;孙登高;;《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对称性四字格基本概况[J];集宁师专学报;2011年01期

6 郭晓沛;盛丽春;王晓恒;;谈方位词“里”“外”的不对称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5期

7 李秀明;;生命度等级的提升和降低——修辞新创结构的构成规则之一[J];修辞学习;2009年05期

8 凌德祥;;汉语面称的不对称性及其缺位的语用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周蓉;;“上/下”带宾语的不对称性考察及其认知分析[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10 王芳;;“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限定与语义特征[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路继伦;;高、低平调的不对称性和优选论的制约条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宗守云;;谈“天然N”与“人造N”的不对称性[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朱翠芳;;从自组织神经网络看语言的认知域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占山;;日韩学生“有”字习得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纠误策略[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达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评邹韶华先生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晶;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蔡永强;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7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湛朝虎;英汉双宾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翠琼;带“不”词语的否定肯定不对称性表现及其功能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道新;“A+的+H”类组合式定中结构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3 江娟;汉英借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勇;非语言行为的口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燕;译者主体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肖清玲;概念隐喻的解释和构建功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肖倩;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菁菁;动态语境与话语解释[D];中南大学;2008年

9 韩霞;英汉对应语的语义不对称性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于丽娟;《梁书》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7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77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e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