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牧与新时期文学十年(1976-1986)
发布时间:2025-07-09 00:50
20世纪80年代,是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是众多文艺思想竞相喷涌的年代,在挣脱“文革”的桎梏之后,众多学者急于表达心中情感,或是想要诉苦,或是展望未来。在文艺界有着一席之位的冯牧,更是这个多彩年代的亲历者。文艺界领导、编辑家、评论家的多重身份使得冯牧在新时期初期十年有着诸多作为,在“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论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其在“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中所做的各种安排及其在“现代派”争论中的立场可以发现冯牧所秉持的文学观念与社会理想。在众多文学思潮中,多种文学力量之间的较量,为话语权力的争夺,从多种角度反映出文学再发展演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矛盾斗争和多种力量交织的复杂性。笔者将冯牧的文学实践活动放置在这一复杂的历史状态中,结合新时期文学初期十年的历史语境,探索冯牧在这一时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论文第一章从“伤痕文学”入手,在细读冯牧的文学评论、讲话、书信及“伤痕文学”研究资料等材料的基础上,讨论冯牧如何借用其主编的《文艺报》为“伤痕文学”构建舆论空间,参与“伤痕文学”的经典化。第一节以冯牧的身世及“政治文化”这一理论为基点,分析冯牧与“伤痕”作家的同构性;第二节主要还原“伤痕...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冯牧与“伤痕文学”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伤痕话语建构
一
二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错位
一、“歌德”还是“缺德”
二、偏狭的政治思维
第三节 文学话语的权利书写
第二章 冯牧与“改革文学”
第一节 文学想象:两种话语的交锋
一、刘刚:“小说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二、冯牧:“文学需要闯将”
第二节 现实焦虑与历史颠倒
第三节 作为一个问题:改革与“现代化”
第三章 冯牧与“现代派”论争
第一节 多重空间的论争
一、冯牧在漩涡中心的转变
二、特殊环境中的上海声音
第二节 知识惯性与现实重组
第三节 被压抑的“现代派”:与“十七年文学”的暧昧记忆
第四章 重回历史的想象:介入与建构
第一节 多重身份的转换
第二节 重建历史总体性的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本文编号:4056880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冯牧与“伤痕文学”
第一节 “政治文化”与伤痕话语建构
一
二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错位
一、“歌德”还是“缺德”
二、偏狭的政治思维
第三节 文学话语的权利书写
第二章 冯牧与“改革文学”
第一节 文学想象:两种话语的交锋
一、刘刚:“小说有严重的政治错误”
二、冯牧:“文学需要闯将”
第二节 现实焦虑与历史颠倒
第三节 作为一个问题:改革与“现代化”
第三章 冯牧与“现代派”论争
第一节 多重空间的论争
一、冯牧在漩涡中心的转变
二、特殊环境中的上海声音
第二节 知识惯性与现实重组
第三节 被压抑的“现代派”:与“十七年文学”的暧昧记忆
第四章 重回历史的想象:介入与建构
第一节 多重身份的转换
第二节 重建历史总体性的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本文编号:4056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05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