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重构
发布时间:2025-07-19 04:45
对于单位犯罪这一现象的研究,我国起步比较晚,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正式地确认了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虽然97年《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平息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单位犯罪肯定论与否定论的争执,承认了单位是与自然人并列的犯罪主体,但是毕竟由于我国对单位犯罪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而且司法实践经验也不多,再加上单位犯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单位犯罪必然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诸多的疑难问题。笔者在本文中,以重构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为出发点,对我国现行单位犯罪立法模式整体性特点做一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由其产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反思。针对这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笔者提出了就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重构的一些粗浅见解。 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单位犯罪制度的基本特点:从刑罚处罚先决条件的立法设计上看,我国单位犯罪制度是将认定自然人犯罪的犯罪构成四要件的思维方式直接套用在单位上的。主体上,单位是将人和物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组织体,拥有超越其组成人员的独立的整体性人格;单位犯罪意志是一种整体意志,它虽然来自于其组成人员,但却并非某些...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特点
(一)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意义上的类人化特点
(二) 单位与个人刑事责任承担的整体性
(三) 单位犯罪自上而下的追究模式
二、 我国单位犯罪制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 单位犯罪中自然人处罚的根据
(二) 如何认定单位自上而下的“直接主动控制”这一核心要件
(三) 单位犯罪的效能范围
(四) “单位是否有犯罪能力”问题
三、 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 困境产生的原因
(二) 解决路径的选择
四、 关于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重构的设想
(一) 我国现行单位犯罪立法模式产生的原因及缺陷
(二) “归咎责任论”立法模式的特点
(三) “归咎责任论”的优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58006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特点
(一) 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意义上的类人化特点
(二) 单位与个人刑事责任承担的整体性
(三) 单位犯罪自上而下的追究模式
二、 我国单位犯罪制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
(一) 单位犯罪中自然人处罚的根据
(二) 如何认定单位自上而下的“直接主动控制”这一核心要件
(三) 单位犯罪的效能范围
(四) “单位是否有犯罪能力”问题
三、 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 困境产生的原因
(二) 解决路径的选择
四、 关于我国单位犯罪立法模式重构的设想
(一) 我国现行单位犯罪立法模式产生的原因及缺陷
(二) “归咎责任论”立法模式的特点
(三) “归咎责任论”的优点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58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405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