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发布时间:2025-04-22 22:14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大学生对主导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高校德育观念的“四个更新”,包括更新高校德育价值观,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更新高校德育任务观,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新任务观;更新高校德育主体观,确立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更新高校德育方法观,确立教育者活动方式与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观等。二是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五个结合”,如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等。三是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概述
一、道德社会化概述
(一) 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二) 道德社会化的本质
二、关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二)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点
(三) 道德社会化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四) 当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
(二)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特点
(三)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途径
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教育,缺少对学生完整道德知识的传授
(二) 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足以支撑学生的道德信念
(三) 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与道德实践
(四) 在方法上注重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的主体性
(五) 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进程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实现高校德育观念的“四个更新”
(一) 更新高校德育价值观
(二) 更新高校德育任务观
(三) 更新高校德育主体观
(四) 更新高校德育方法观
二、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五个结合”
(一) 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
(二) 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四)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五)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二)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三)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载体合力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0790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概述
一、道德社会化概述
(一) 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二) 道德社会化的本质
二、关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二)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点
(三) 道德社会化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四) 当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
(二)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特点
(三)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途径
二、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 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教育,缺少对学生完整道德知识的传授
(二) 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足以支撑学生的道德信念
(三) 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与道德实践
(四) 在方法上注重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社会化的主体性
(五) 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进程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实现高校德育观念的“四个更新”
(一) 更新高校德育价值观
(二) 更新高校德育任务观
(三) 更新高校德育主体观
(四) 更新高校德育方法观
二、实现高校德育方法的“五个结合”
(一) 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
(二) 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四)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五)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三、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合力机制,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阵地合力机制
(二)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施教主体合力机制
(三)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载体合力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0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040790.html
上一篇: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