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新态:特征、目标与转向
发布时间:2025-07-03 02:54
政府主导推进下的宪法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推进过程中凸显出的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对象覆盖面窄、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形式不丰富等问题,影响了宪法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宪法教育的跨界融合,既可实现教育规模的全民性、终身性,又可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个性化,从而提升宪法国民教育实效,培养宪法信仰。"互联网+"宪法国民教育将促进灵活、开放、互助、终身、个性化宪法教育体系的构建,对宪法教育的主体、模式、对象等产生系统性变革,成为培养具有行权担责意识和能力的法治公民的创新手段。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的新特征
三、“互联网+”对宪法国民教育实效及宪法信仰的提升
(一)“互联网+”对宪法国民教育实效的提升
(二)“互联网+”对国民宪法信仰的提升
四、“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主体、对象、模式的发展
(一)在教育主体上,从学校教育转向多元主体教育
(二)在教育对象上,从适龄青少年转向社会大众教育
(三)在教育模式上,从传统教育转向个性化智能化教育
五、结语
本文编号:4055652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的新特征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的新特征
三、“互联网+”对宪法国民教育实效及宪法信仰的提升
(一)“互联网+”对宪法国民教育实效的提升
(二)“互联网+”对国民宪法信仰的提升
四、“互联网+”背景下宪法国民教育主体、对象、模式的发展
(一)在教育主体上,从学校教育转向多元主体教育
(二)在教育对象上,从适龄青少年转向社会大众教育
(三)在教育模式上,从传统教育转向个性化智能化教育
五、结语
本文编号:4055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055652.html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普法调查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阳镇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