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门易学阐释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3 00:32
先秦易学阐释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卜史易学阶段、士易学阶段和儒门易学阶段。依照易学阐释“有效性”的阐释史参照系,先秦儒门易学阐释分别在阐释人群的构成、阐释文本的辑纂和阐释范式的演变三个方面展现出了其与“卜史易学”和春秋中期的“士易学”甚至汉代易学的鲜明区别。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讨论:文章第一部分讨论先秦儒门易学之人群。在以往的先秦易学分期断代的研究中,学界并没有对先秦时期的易学群体做到很好的区分。先秦儒门易学群体虽同春秋时期“士易学”群体一样同属于“士”的阶层,但相较于那个“士”阶层发生巨变的时期,儒门易学共同体是一群更为独立的知识分子。在易学阐释的表达和立场方面,儒门易学群体也与“士易学”有着鲜明的区别。第二部分讨论先秦儒门易学之文本演化。研究阐释现象,文本起到了去伪存真的关键作用。文本的研究才是阐释还原最为忠实的基础。要进行历史阐释,首先需要对文献进行断代划分,并且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排除后世掺入的“强制阐释”,力图还原当时的易学阐释状况和阐释效应。第三部分讨论先秦儒门易学之阐释范式。“儒门易”作为极富启发性的阐释范式,具有明确的规范意义和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德义说、爻位说...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内外阐释学相关研究综述
1.1.2 易学阐释及易学文本相关研究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思路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第2章 儒门易学共同体的形成
2.1 孔子易学与儒门易学
2.2 孔门传易与儒门易学
2.3 战国诸子与儒门易学
第3章 儒门易文本形成与流衍
3.1 儒门易文本概述
3.1.1 传世文献
3.1.2 出土文献
3.2 《易传》各篇形成
3.3 儒门易文本与战国诸子
第4章 “儒门易学”阐释范式
4.1 德义说
4.2 爻位说
4.3 阴阳刚柔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5465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内外阐释学相关研究综述
1.1.2 易学阐释及易学文本相关研究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思路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思路
第2章 儒门易学共同体的形成
2.1 孔子易学与儒门易学
2.2 孔门传易与儒门易学
2.3 战国诸子与儒门易学
第3章 儒门易文本形成与流衍
3.1 儒门易文本概述
3.1.1 传世文献
3.1.2 出土文献
3.2 《易传》各篇形成
3.3 儒门易文本与战国诸子
第4章 “儒门易学”阐释范式
4.1 德义说
4.2 爻位说
4.3 阴阳刚柔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5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