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孟子师说》“气”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7 03:06
《孟子师说》是黄宗羲自以为识得其师说的要旨、并用来阐发“师意”的著作。它表面上是“述”刘宗周之志,实是阐发黄宗羲本人之“作”。以“气”释孟是该书的特点,突出体现黄宗羲心学的“气学视野”。基于此,通过对《孟子师说》中“气”论思想的分析,探索黄宗羲融合“气学”与“心学”的思想趋向,对明代心学末流的演变以及明末清初哲学思想的转型问题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黄宗羲早年兵戈戎马,晚年侧身儒林,遍览群书之后才落笔著孟,《孟子师说》是他一生思想集中体现。正是因为黄宗羲处在学术与社会都在变化的阶段,所以《孟子师说》带有“两栖性”。既突出了传统理学对理气性心的关注,又将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代入其中。既有“代师立言”,“代圣立说”的诠释追求,又有“自说自言”的诠释目的。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借助“气”论阐明“仁义与事功合一”的思想。在黄宗羲看来“气”兼具形上形下,就形上而言,“气”有创生性、融合性、道德性三种。首先、黄宗羲认为盈天地之间无非一气而已,气具有生化万物的属性。其次、“气”兼容理气性心。黄宗羲延续心学中“心即性”、“心即理”的思路,将理气性心更为彻底的圆融在一起。最后、“气”具有道德性,黄宗羲认为“生...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黄宗羲“气”论思想的形成
一、明清之际学术语境
(一)程朱理学固化的弊病
(二)阳明后学务虚的风气
二、《孟子师说》“气”论来源
(一)成书的缘由及体例
(二)对刘宗周理论模式和精神内核的继承
三、《孟子师说》“气”论诠释趋向
(一)以“自说”代“师说”
(二)以“自说”驳“朱说”合“孟说”
第二章 《孟子师说》“气”论的形上维度
一、“气”论之创生性
(一)气盈天地
(二)生生之气
二、“气”论之融合性
(一)理气合一
(二)心性合一
三、“气”论之道德性
(一)生物之心为仁也
(二)仁义礼智为人心之生意
第三章 《孟子师说》“气”论的实践进路
一、实性:气化流行下自然本性的合理化
(一)重利从欲的正当性
(二)仁义未尝不利
二、实学:气化流行下超越性的落实
(一)养气即是养心
(二)必须工夫才还本体
三、史学:气化流行下历时性的展开
(一)以宗旨通学脉
(二)道无定体,学贵致用
第四章 黄宗羲“气”论定位
一、理气关系发展趋势
二、黄宗羲对“气”论的改进
三、黄宗羲“气”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56388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黄宗羲“气”论思想的形成
一、明清之际学术语境
(一)程朱理学固化的弊病
(二)阳明后学务虚的风气
二、《孟子师说》“气”论来源
(一)成书的缘由及体例
(二)对刘宗周理论模式和精神内核的继承
三、《孟子师说》“气”论诠释趋向
(一)以“自说”代“师说”
(二)以“自说”驳“朱说”合“孟说”
第二章 《孟子师说》“气”论的形上维度
一、“气”论之创生性
(一)气盈天地
(二)生生之气
二、“气”论之融合性
(一)理气合一
(二)心性合一
三、“气”论之道德性
(一)生物之心为仁也
(二)仁义礼智为人心之生意
第三章 《孟子师说》“气”论的实践进路
一、实性:气化流行下自然本性的合理化
(一)重利从欲的正当性
(二)仁义未尝不利
二、实学:气化流行下超越性的落实
(一)养气即是养心
(二)必须工夫才还本体
三、史学:气化流行下历时性的展开
(一)以宗旨通学脉
(二)道无定体,学贵致用
第四章 黄宗羲“气”论定位
一、理气关系发展趋势
二、黄宗羲对“气”论的改进
三、黄宗羲“气”论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4056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5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