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优化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6-19 04:12
随着MOOC在我国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和当前互联网技术的迭新,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开放课程的形式被全社会所共享。在终身教育理念的背景影响下,人们使用MOOC这一高效便利的平台进行学习,能够体验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但伴随MOOC的逐步普及,也开始显现出一些新问题。本文针对MOOC学习者对于学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学分银行与MOOC平台的衔接发展还存在局限性的问题,以优化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为研究重点,提出优化对策,为学分银行与MOOC的衔接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MOOC及学分银行的文献梳理,利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分析学习者的诉求和发展的局限性,以此提出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优化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实践的政策查阅及MOOC当前发展的现状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的研究背景,从四个角度阐明了问题所在。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学分银行和MOOC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指明了本研究的价值和目的,并概括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四川省部...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MOOC平台发展研究
1.3.2 学分银行研究
1.4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过程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学分银行
2.1.2 MOOC及MOOC平台
2.2 相关理论及启示
2.2.1 终身教育理论
2.2.2 后天需求理论
2.2.3 激励理论
第3章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分析
3.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现状问卷调查-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
3.1.1 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3.1.2 调查数据分析
3.2 学分银行在国内实践的案例分析
3.2.1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
3.2.2 四川省学分银行建设
3.3 MOOC平台之间对比分析
3.3.1 中国大学MOOC
3.3.2 学堂在线
3.3.3 好大学在线
3.4 MOOC与学分银行的衔接模式分析—以学银在线平台为例
3.4.1 学银在线平台的模块规划及运行机制分析
3.4.2 服务对象分析
3.4.3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的优势分析
3.5 MOOC与学分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高校对MOOC和学分银行的重视度不够
3.5.2 学分银行的实施存在政策上的障碍
3.5.3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实施操作困难
第4章 优化构建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
4.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的局限性
4.1.1 学分银行的局限性
4.1.2 MOOC平台的局限性
4.2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的价值体现
4.2.1 社会价值
4.2.2 经济价值
4.2.3 教育价值
4.3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的路径选择及其可行性
4.3.1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的路径选择
4.3.2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路径的可行性
4.4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服务功能优化
4.4.1 升级信息平台
4.4.2 设立沟通交互平台
4.4.3 开发建设MOOCAP(慕课大学先修课)扩展功能
4.4.4 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4.5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实现多方衔接的模式构建
4.5.1 创设多方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4.5.2 多方衔接的模式构建
第5章 优化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的策略
5.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优化的实施策略
5.1.1 调整MOOC平台及学分银行的运作流程
5.1.2 完善MOOC平台与学分银行衔接的制度设计
5.1.3 出台学分认证环节指导性的相关文件
5.2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优化的推进策略
5.2.1 国家层面
5.2.2 高校层面
5.2.3 平台层面
5.2.4 学习者层面
5.3 优化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的保障策略
5.3.1 创新及完善平台服务功能
5.3.2 加入市场机制调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50836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MOOC平台发展研究
1.3.2 学分银行研究
1.4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过程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学分银行
2.1.2 MOOC及MOOC平台
2.2 相关理论及启示
2.2.1 终身教育理论
2.2.2 后天需求理论
2.2.3 激励理论
第3章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分析
3.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现状问卷调查-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
3.1.1 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3.1.2 调查数据分析
3.2 学分银行在国内实践的案例分析
3.2.1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
3.2.2 四川省学分银行建设
3.3 MOOC平台之间对比分析
3.3.1 中国大学MOOC
3.3.2 学堂在线
3.3.3 好大学在线
3.4 MOOC与学分银行的衔接模式分析—以学银在线平台为例
3.4.1 学银在线平台的模块规划及运行机制分析
3.4.2 服务对象分析
3.4.3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的优势分析
3.5 MOOC与学分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高校对MOOC和学分银行的重视度不够
3.5.2 学分银行的实施存在政策上的障碍
3.5.3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实施操作困难
第4章 优化构建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
4.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的局限性
4.1.1 学分银行的局限性
4.1.2 MOOC平台的局限性
4.2 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的价值体现
4.2.1 社会价值
4.2.2 经济价值
4.2.3 教育价值
4.3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的路径选择及其可行性
4.3.1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模式的路径选择
4.3.2 优化MOOC与学分银行衔接路径的可行性
4.4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服务功能优化
4.4.1 升级信息平台
4.4.2 设立沟通交互平台
4.4.3 开发建设MOOCAP(慕课大学先修课)扩展功能
4.4.4 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4.5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实现多方衔接的模式构建
4.5.1 创设多方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4.5.2 多方衔接的模式构建
第5章 优化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的策略
5.1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优化的实施策略
5.1.1 调整MOOC平台及学分银行的运作流程
5.1.2 完善MOOC平台与学分银行衔接的制度设计
5.1.3 出台学分认证环节指导性的相关文件
5.2 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模式优化的推进策略
5.2.1 国家层面
5.2.2 高校层面
5.2.3 平台层面
5.2.4 学习者层面
5.3 优化基于MOOC的学分银行的保障策略
5.3.1 创新及完善平台服务功能
5.3.2 加入市场机制调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50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05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