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猜读法教学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23:21
  阅读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能够帮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激发起小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促成其阅读思维的初步养成,保障其语言表达系统的健康发展,为其流畅阅读打下思维根基,进而拓宽其知识视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积累、阅历经验等固有条件的束缚,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多或少的阅读障碍,这些障碍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基于此,我将猜读法运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试图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理论的分析、实践的探索、经验的总结、教学案例的解读等讨论出猜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发展价值,理顺出其具体表现形式,阐释其实施策略,进一步得出猜读法教学运用的有效流程,为指导小学生顺利阅读提供富有价值的方法参照。猜读法的提出基于“阅读心理学”、“召唤结构”、“建构主义”和“游戏精神”理论,文本的半透明性和读者的独特个性都促使着“猜读”成为小学生实现完整阅读、建构阅读期待、获得快乐体验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猜读法作为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升”、“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激发”、“学...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古诗文、文言文教学中的猜读方法研究
        (二)关于猜读策略的研究
        (三)关于猜读续写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案例研究
        (三)行动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猜读
        (二)猜读法
    二、理论基础
        (一)阅读心理学
        (二)召唤结构
        (三)建构主义
        (四)游戏精神
第二章 猜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发展价值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升
    二、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激发
    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完善
    四、学生的阅读反应个性化得到彰显
第三章 小学语文猜读法具体表现形式
    一、基于文本内在内容的猜读
        (一)语言文字
            1.字
            2.词
            3.句
            4.标点符号
            5.修辞手法
        (二)助读系统
            1.插图
            2.注释
            3.单元导读
            4.题目
        (三)思想内容
            1.人物
            2.情节
            3.思想内涵
    二、基于文本外在背景的猜读
        (一)作者
        (二)背景
            1.写作背景
            2.历史背景
        (三)与其他文本的关系
            1.关联文本
            2.原型文本
        (四)文化意向
第四章 小学语文猜读法课堂实践策略
    一、小学语文猜读法课堂组织形式
        (一)有预习的课堂教学
        (二)无预习的课堂教学
    二、小学语文猜读法教学运用流程
        (一)准确评判预习内容
        (二)恰切选取献疑位置
        (三)巧妙安排悬疑路径
        (四)多元引导解疑方略
        (五)合理论证析疑结论
第五章 小学语文猜读法案例及解析
    一、基于有预习的课堂教学案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一)背景
        (二)案例介绍
        (三)案例解析
    二、基于无预习的课堂教学案例:《三笑》
        (一)背景
        (二)案例介绍
        (三)案例解析
    三、基于行动研究的课堂教学案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一)背景
        (二)案例介绍
        (三)案例解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3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4043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4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