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经济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2)

发布时间:2014-07-29 13:27

 

即或在个人勉强支持华屋,或稍苦之,而在一国之公债与文明,实大利矣。既国民之公利,则非侈矣。吾国人不知此新法,徒泥于尚俭之义,以饮食衣服一例并视之,以茅屋土阶为美,故吾国人苦如牛宫马磨,屋亦等于马厩牛栏,徒令外人诮为野蛮,此知一人之私德,而不知公众富美之义也,故国富民生无藉也。欲求富美文明,奖民美屋为上,美器次之,衣服为下,若饮食则为奢侈,宜厉禁之,国民明乎此义,则富源有基矣。”[4](pp.786~787)虽然他的观点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至少他已经比较清楚地反映了一些人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将建筑从纯消费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不失为一种进步。蔡元培对建筑的奢侈与俭朴的问题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凡是有利于人民生活的不得称之为奢。他说:“世界文明进步,无非以向时少数人所独享者,普及于人人而已。即就建筑布置而论,最讲究者,为学堂、博物馆、公园,皆为人人可至之地,亦一证也”,“至于交通便而装饰品多,乃以装饰普及于人民,非欲个人穷奢极侈也。”[5](p.301)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和演讲当中,也经常积极主张发展近代建筑业,用近代方便舒适的建筑来取代旧的不适用的建筑,改善人民生活,并希望通过建筑来繁荣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地价,为实现其民生主义创造条件。

这些见解都反映了在近代建筑的影响下人们的建筑经济观念的变化,对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建筑是由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而且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与发展。近代建筑的大量兴建,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新型建材的极大需求,带动了与之关系密切的建材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近代的建材工业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还是在生产水平上都比传统封建的手工业建材加工生产有了重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表现为建筑材料尤其是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在这方面,就像西方人最早将近代建筑形式带到中国一样,近代建材的机器加工生产也是由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创立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在华租界的迅速扩大,带动了租界的建筑发展,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建材加工生产的兴盛。早期机器建材加工生产企业的分布相对集中,除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上海,其中又以英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1865年,英商创办的上海砖瓦锯木厂(Shang-hai Brick & Saw Mill Co.),是当时一个较大的企业。在1867年,因亏损而转手时,资本已超过10万两。[6](p.221)祥泰木行(China Import and ExportLumber Co.)1884年开业,经营木材进口与加工,开始十年,业务进展不大,到了20世纪初年,则效益极佳。

 

这个工厂是上海的英籍犹太财阀沙逊洋行所办,规模较大,拥有完整的新式机器设备,厂址设在杨树浦路,占地173亩,每日可生产7万英尺的木材,常年雇佣着400余名中国工人。外商还经营水泥和玻璃制造业,1889年,外商创立青州水泥公司,资本25万元,年产量5.4万桶,全年盈利八、九万元。上海洋灰公司创立于1891年,因租界筑路等近代建筑活动的需要,获利丰厚。另外外商还在上海建立了两个玻璃制造厂,较大的一个是上海玻璃公司(Shanghai Glass WorksCompany),成立于1882年,主要出资者是平和洋行。据统计,1895年之前,外国一共在华建立10个木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工业企业。[6](p.67)这些在华投资建材工业的外国资本家为了保证自己的高额利润,对中国同行实行了技术封锁。例如“德商宝记洋行在厦门设有制瓦厂,厂内设备如制瓦机、印模等都是从德国运来的。每块水泥瓦的成本只需几分钱,售价一角多,获利倍蓰。因为机件并不复杂,制造很简易,怕中国人依样仿制,拒绝参观。”[7](p.153)大量国家财富的流失,引起了不少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不断强烈呼吁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建材工业,堵塞漏卮。如陈炽在《续富国策》中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建材生产,增加人民收入,为政府开辟财源。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也指出:“水泥(西人名塞门得土,华名红毛泥)、火砖(以中国观音土和砖屑烧成之)、火柴、火油、洋毡、洋纸、洋蜡、洋糖、洋碱、洋钉,质贱用多而易制造者也,事事仰给外人,而岁耗无算矣。”[8](农工商第九)对包括建筑材料在内的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造成国家利权外溢,忧虑颇深。这个问题同样也得到革命党人的重视,他们发表了不少兴办民族建材工业的呼吁。革命派代表人物黄兴在就发展实业问题,回答上海《民国日报》记者提问时,积极主张发展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并表示愿意亲自投入兴办行列。他说:“其实建筑之品,土木之属,陶冶之资,金铁之属,苟吾侪能出其艰忍聪明以事之,罔有不济,此亦仆今后所自勉也。”[9](p.453)孙中山在其著作、演讲、信函当中,也多次主张发展民族建材工业,以服务于其建国方案。各个阶级、派别的领袖人物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推动,对中国民族建材工业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建材工业的发展。

 

本文编号:8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097_2.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在建筑工程的树立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