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5)
以上各类皆行各口,销入内地。人家置备,弃旧翻新,耗我赀财,何可悉数?”[22]孙伏园在叹息一些中国传统的食品很难寻觅的同时,又说:“衣食住各项的命运无不如此。你到上海木器铺去问,他们有没有一件木器,是用完全中国木料、中国的油漆,中国的铰炼做的?当然没有。木料是从斐列滨日本运来,漆是一擦便掉的,中国的锁钥无人中意,也只好改用洋锁了。最使你听了惊奇的是,如果你一旦驾鹤仙游了,棺材也非斐列滨日本的木材不办,龙游寿木的来源据说早已断绝了。”[23]说明在木材、油漆、五金方面中国国产的材料的缺乏和洋货的充斥。其实,国人对民族建材工业的大声疾呼和大力提倡背后,我们同样也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中国的建材工业还很不充分,洋货正在扮演着中国建材市场供应的主角。这一点,我们从当时的西方在华人员的言论中,也可以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据英国驻华领事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金属、钟表、窗玻璃等货物的进口,有“广阔的发展余地”,窗玻璃已逐渐取代“中国窗纸的地位”,[24](p.73、75)他们还将进口玻璃“裁成合于中国居民普通窗户的大小,从而节省用户剪裁及安装的费用”[25](p.75),以促进在华的建材倾销。市场的普遍需求,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在进口货物中建筑材料的种类很多,在进口总额当中的比重基本上是呈稳中有升的趋势。
而且,在建筑材料的进口中,许多产品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市场。“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海关税则,已经为了供应香港大兴土木,把砖瓦定为免税品。砖瓦属于建筑材料,既然这种建筑材料可以免税,那么其他建筑材料就应该免税。据此,外商便要求整船的木料免税;建筑需用灰泥,而灰泥是用石灰、水泥或石膏粉与砂加水混合而成的,所以石膏也应该享受免税的待遇。”[26]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助长了外国建筑材料在中国市场上的泛滥,造成倾销之下中国民族建材工业举步维艰的情形。据统计,1915年由海关进口的外国水泥为701119担,1919年为1515189担,1920年为1751854担,1921年为2533918担,1922年为3178796担。[27]短短几年,外国水泥在中国的销售成倍增长。而且,以日本为首的外国水泥出口国甚至不惜采用赔本促销的手段在华销售水泥,例如,1930年日本最大的水泥厂浅野水泥公司的生产的浅野纸袋水泥在日本的销售价为每袋2.89规银两,加上运输来华的运费平均每袋需2.50两,这样在华应售价为5.39两,而出现在中国的该种水泥每袋仅为2.90两,[27]倾销意图十分明显。如此笨重不便运输水泥尚且不肯放弃,何况那些便于运输利润极高的钢铁、五金类的建材呢?外商的倾销,不能不说是给起步较晚实力较弱的中国建材工业施加了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不少建材最后的结局是外商一统天下,而中国建筑业在许多重要建材上只能仰仗外国供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其需要建材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进口建材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出现之前,中国进口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水泥、玻璃、镀锌铁皮等等,结构钢铁、钢筋的进口量不大。
本文编号:8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097_5.html
下一篇: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在建筑工程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