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经济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6)

发布时间:2014-07-29 13:27

 

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在中国推广,中国的建筑慢慢走向摩天化和摩登化以后,作为这种建筑的基本材料钢材、混凝土和建筑用玻璃等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这些东西,尤其是高强度玻璃、结构钢材等,大多数是我国当时民族建材企业无法生产或者生产水平很低,因此需要进口的数量是很大的。1922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各种金属的进口量,特别是建筑用结构钢、钢筋、钢条和软钢条的进口量有显著的增加。这类金属都是由各建筑公司进口,他们在最近几年中业务经营相当活跃”,[28](p.253)说明近代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的改变,直接使进口的建材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见,近代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发展与流行,促进了中国建筑工业向近代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建材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为中国的经济、产业的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同样明显,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的商品以及资本的输出,造成大量的财富外流。这种现象正如中国许多行业一样,在走向近代化的同时,又要付出重大的经济、权益的代价。这种状况十分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外国先进文化、技术以侵略面目在中国传播,既使中国人民从侵略者手中学到了自己所缺乏的文化科技,又在这个过程中饱受凌辱欺压的真实情形。  

 

参考文献:

[ 1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Z](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2 ]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Z].北京:中国营造学社,1933.

[ 3 ]陈绍闻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文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 4 ]康有为.理财救国论[A].康有为政论文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 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Z](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 6 ]转引自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本文编号:8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097_6.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在建筑工程的树立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