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经济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4)

发布时间:2014-07-29 13:27

 

对这种新建筑与旧生产方式之间的不适应,体会较多较早的自然是最早在中国兴建近代建筑的一些外国来华的官员、商人和教士。尽管早期传入中国的近代建筑还比较简陋,但是中国建筑工匠对这种迥异于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建筑仍然十分陌生。一位英国传教士描述道:“1850年4月1日,为筹建新堂事,已烦劳数月,因本地工匠不谙西式建筑,须亲自规画。我侪来华,非为营造事也,因情势不得不然,遂凭记忆之力,草绘图样,鸠工仿造。”[16]这当中既有传教士对自己不得已的任务的抱怨,又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不能较快理解近代建筑的真实状况的展示。随着近代建筑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兴建,并且逐步取代传统建筑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新型的建筑无论在施工技术上,还是在施工组织上都对营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低效、分散的营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建筑的大规模、多工种协作的要求,因此,在客观需要的驱动之下,中国的营造界自愿与不自愿地发生变革,以适应建筑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筑主要类型的变化,也引起了传统营造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小生产模式渐渐在近代建筑的冲击之下走向破裂与重组。

表现最突出的是,原来行业分割明显、山头林立的营造界,慢慢走向联合,出现多工种的组合。这种情况尤以上海营造界比较典型。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上海的“鲁班殿”摈弃地域之见,于1868年宣布:“不论上海、宁绍各帮统归新殿”领导,[17]此举完全改变了上海开埠以来行业分割的状况。这样,以机械为生产工具多工种协作的近代营造厂的出现,顺应了建筑发展的形势,以较快的速度纷纷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这些近代营造厂一开始基本都是外国人经营的,主要技术人员也以外国人为主。中国人自己的营造厂是以1880年杨斯盛在上海开设的杨瑞泰营造厂为开端,到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组建的营造厂不断出现,承接各种建筑事务,逐步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建筑营造行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中国的建筑队伍取得了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据1946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截止到该年,上海有登记注册的大小营造厂929家,其中444家是在1928年至1937年10年间开设的,具有一定实力的甲等营造厂390家。[18](pp.119~120)外商营造厂只剩下一家,这唯一的一家营造厂是由白俄籍人赤金开设的谦耕营造厂,而且它在营造活动中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18](pp.119~120)这些近代营造厂的出现,是接受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实行专业分工的产物。它从建筑工匠的个体活动或小集体活动,走向多工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协作,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实现分离,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又与结构工程师实行了专业分工,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与施工操作分开。在营造厂中,各工种更加专业化,在传统的水木作基础上,增加了扎铁、混凝土、磨汰石子、打桩、冷作、起重吊装等新工种。这些都是在生产方式上对传统建筑方式实行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建筑业跨入近代工业行列。

 

近代营造厂的出现既提高了中国建筑施工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产生了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据李达在《中国产业革命概观》一文中的统计,到1924年中国拥有建筑工人20万人,建筑手工业工人60万人。新兴的近代建筑工业的兴起,使在大中城市中,近代企业性质的营造厂逐步取代封建建筑行帮,成为建筑的主要承造者,在生产方面促进了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当然,近代营造厂的兴起取代了旧有生产部门的主导地位,并不等于说传统的手工业建筑就陷于衰败。在近代工业的作用下,传统手工业建筑生产也被迫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些简单的机械也开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手工业建筑队伍表现出发展和分化并存的趋势。近代建筑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国建筑相关部门内部构成的变化,一些行业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得以建立和发展壮大,而一些行业则因不符合近代建筑发展的需要而日见衰退。近代建筑以钢筋、水泥、石头、玻璃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原来的木材、砖瓦的地位比以前有所降低。这样,在近代建筑发展后期,原来发展比较红火的锯木业已经不再是建筑的重要部门,出现了一定的萎缩状况。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的风俗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饮食起居,前此稍为富裕的人家,总唯恐不能表示十足的封建意味。于今则中产之家,也都模仿洋人的习惯,唯恐不能十足的洋化起来。前此家宅的客堂中,总以能挂极古的字画为上;现在则争着挂油画、摆风琴、悬照片。”[19](p.121)配合着人们对近代生活的追求,近代建筑及室内装修、家具、铜铁业、玻璃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广州

本文编号:8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097_4.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人本特色的成本管理观念在建筑工程的树立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