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红楼梦》休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18 00: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以人的情感、内心世界为观照,以人的价值探索、人性的渴望与表达、人的生命意义实现为关注核心的伟大作品。《红楼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文化趣味、情感纠葛等,展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与《红楼梦》创作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环境下,大观园中不同阶层人们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理解、对个体自由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揭示了这种追求和渴望与他们处所的封建时代和贵族观念传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人类本性和生命意义的角度,表现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思想和生活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对生命意义追寻的典型性,中国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生活状态、生活趣味的代表性,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审美心理和审美实现的生动性。《红楼梦》所蕴含的这些内容和特性,展示了从休闲学视角进行解读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和解读《红楼梦》的丰富思想和内容中所体现的休闲思想,可以拓展红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获得对红楼人物的新认识新理解。 为此,本论文以对“休闲”的理论探索与认识为基础,运用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思想角度和研究方法,尝试着展开对《红楼梦》休闲思想研究的可能路径,提炼《红楼梦》...

【文章页数】:2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2 基本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2. 儒释道人性哲学中的休闲思想概述
    2.1. 儒家人性哲学中的休闲思想
    2.2. 道家人性哲学中的休闲思想
    2.3. 佛家人性哲学中的休闲思想
3. 回归人性至真:《红楼梦》的情感与休闲
    3.1.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情
        3.1.1. 何谓情
        3.1.2. 情与人的生存
        3.1.3. 情与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架构
    3.2. 情与休闲的关系
        3.2.1. 情:休闲意义的核心
        3.2.2. 情与休闲交融:回归人性的休闲
    3.3. 情满红楼
        3.3.1. 伦理之情与休闲交融
        3.3.2. 情爱之情与休闲交融
        3.3.3. 大爱之情与休闲交融
    3.4. 情欲结合:实现回归人性休闲之途
        3.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欲关系
        3.4.2. 情欲结合是红楼人物的真实生命
    3.5. 情礼结合:实现回归人性休闲之度
        3.5.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礼关系
        3.5.2. 情礼相倚:红楼人物遵循的休闲之度
        3.5.3. 礼对情的摧残:宝黛悲剧之源
4. 展现生命之美:《红楼梦》的审美与休闲
    4.1. 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特质
        4.1.1. 审美体验:物我两忘、主客融合
        4.1.2. 审美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
        4.1.3. 审美生活: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4.2. 审美体验与休闲实现
        4.2.1. 活在生命的本真里
        4.2.2. 审美休闲共同体与休闲实现
        4.2.3. 审美生活与生命意义
    4.3. 《红楼梦》审美休闲之实现
        4.3.1. 日常审美生活与休闲实现
        4.3.2. 审美休闲状态的生命之美
        4.3.3. 女性审美与休闲实现
        4.3.4. 审美环境展现的休闲境界
    4.4. 南柯一梦:《红楼梦》审美休闲生活之毁灭
5. 体味生活意蕴:《红楼梦》的生活与休闲
    5.1. 《红楼梦》休闲生活的几个方面
        5.1.1. 娱乐休闲
        5.1.2. 节庆休闲
        5.1.3. 生活休闲
        5.1.4. 士大夫休闲
    5.2. 《红楼梦》休闲生活的主要特征
        5.2.1. 讲礼仪、重家族
        5.2.2. 讲究文化性
        5.2.3. 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
6. 休闲的人文性与精神性:《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
    6.1.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6.1.1. 与生命有限性的抗争
        6.1.2. 为古典文化精神的哀婉
        6.1.3. 自由生命的永恒与短暂
    6.2. 《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休闲学意义
        6.2.1. 个体休闲实现的制约
        6.2.2. 休闲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精神祈向
        6.2.3. 休闲方式的时代变迁性与审美永恒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以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35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4035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