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工作,愉悦生活:特质正念对日常恢复的影响机制
发布时间:2025-05-11 02:58
目前,普遍的巨大压力已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而实现健康生活需要个体能够从日常压力中恢复过来,这对个人和组织均有益。然而,脑力劳动者的增加使恢复领域面临巨大挑战。过去的恢复研究认为个体脱离工作需求后便能或多或少地发生恢复;但对脑力工作者而言并非如此:他们在短暂休息的过程中更可能思考其它问题,从而只转移了注意力的方向,却仍维持高水平唤醒而难以恢复。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对恢复进行重新界定:在全天过程中控制和调节资源消耗和重建的过程。新界定一方面表明工作期资源变化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在资源流动中的作用,而这需要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控能力或自我调节资源。因此,本文将采用“工作-休息周期”的全天视角同时考虑工作期和恢复期,并研究特质正念(与更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行为有关,以下简称正念)对不同时期资源变化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1)以工作-休息周期视角,同时从工作期和恢复期探究正念对日常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2)以过程视角,探究正念与时间对恢复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说,本研究对91名脑力工作者进行了一项五天四时点的日记研究。结果:(1)在工作期和恢复期中,高正念者能尽快投入该阶段角...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保存理论
2.1.1 COR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分类
2.1.2 COR理论的中心假设与原则、推论
2.1.3 小结
2.2 正念的研究综述
2.2.1 正念的起源与内涵
2.2.2 操作化定义与作用机制
2.2.3 特质正念的测量
2.2.4 正念的相关变量
2.2.5 小结
2.3 恢复的研究综述
2.3.1 恢复的定义
2.3.2 恢复的指标与相关研究
2.3.3 恢复与正念
2.3.4 小结
2.4 工作投入的研究综述
2.4.1 工作投入的概念
2.4.2 工作投入的测量
2.4.3 工作投入的相关因素
2.4.4 工作投入与正念
2.4.5 工作投入与恢复
2.4.6 小结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构想和研究流程
3.1 研究构想
3.2 假设提出
3.2.1 工作-休息周期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3.2.2 过程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流程
4.2 被试情况
4.3 测量工具
4.3.1 特质正念:五因素正念问卷
4.3.2 恢复状态
4.3.3 状态工作投入
4.3.4 愉悦体验
4.3.5 工作要求问卷
5 研究结果
5.1 统计方法
5.2 初步分析
5.2.1 信效度检验
5.2.2 共线性检验
5.2.3 个体内变量的ICC计算
5.2.4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工作-休息周期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5.3.2 动态过程视角的假设检验
6 讨论
6.1 结果讨论
6.2 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价值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调查问卷
附录2 日水平问卷
致谢
本文编号:4044742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源保存理论
2.1.1 COR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分类
2.1.2 COR理论的中心假设与原则、推论
2.1.3 小结
2.2 正念的研究综述
2.2.1 正念的起源与内涵
2.2.2 操作化定义与作用机制
2.2.3 特质正念的测量
2.2.4 正念的相关变量
2.2.5 小结
2.3 恢复的研究综述
2.3.1 恢复的定义
2.3.2 恢复的指标与相关研究
2.3.3 恢复与正念
2.3.4 小结
2.4 工作投入的研究综述
2.4.1 工作投入的概念
2.4.2 工作投入的测量
2.4.3 工作投入的相关因素
2.4.4 工作投入与正念
2.4.5 工作投入与恢复
2.4.6 小结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构想和研究流程
3.1 研究构想
3.2 假设提出
3.2.1 工作-休息周期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3.2.2 过程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流程
4.2 被试情况
4.3 测量工具
4.3.1 特质正念:五因素正念问卷
4.3.2 恢复状态
4.3.3 状态工作投入
4.3.4 愉悦体验
4.3.5 工作要求问卷
5 研究结果
5.1 统计方法
5.2 初步分析
5.2.1 信效度检验
5.2.2 共线性检验
5.2.3 个体内变量的ICC计算
5.2.4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5.3 假设检验
5.3.1 工作-休息周期视角的特质正念与日常恢复
5.3.2 动态过程视角的假设检验
6 讨论
6.1 结果讨论
6.2 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价值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调查问卷
附录2 日水平问卷
致谢
本文编号:4044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04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