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基于微观视角

发布时间:2025-06-20 03: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层面相关金融维度的重大变化却提示我们,金融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实体企业实体业务发展,实体企业与金融关联的加深对于企业实体业务的影响存在正负二重性。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更为多元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却呈现增长过高和过快态势,带来巨大风险隐患。金融市场发展和工具创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我国实体企业却普遍热衷于各种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等金融资产,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忧虑。因而,金融在实体企业发展中作用日益重要,金融与实体企业的关联日益加深,这个过程对实体企业实体业务的影响是什么,其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本研究聚焦于非金融企业(实体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对实体企业与金融关联加深给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与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资产和金融收入维度,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给企业资本积累、企业创新和生产效率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不同。...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的分析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化
        2.1.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
        2.1.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马克思关于不同形式资本关系的研究
        2.2.2 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
        2.2.3 非正统经济学(Heterodox Economics)关于金融化的研究
    2.3 本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属性
        2.3.1 聚焦金融化对资本积累、劳动就业和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政治经济学关注重点
        2.3.2 运用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等政治经济学经典分析构造理论
        2.3.3 注重金融化过程中劳动者、管理者及股东等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分析
        2.3.4 强调企业公有性质及其实现形式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作用
第3章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经济影响国际比较研究:典型事实及文献述评
    3.1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基本事实
        3.1.1 金融资产维度
        3.1.2 金融负债维度
        3.1.3 股东价值导向维度
    3.2 非金融企业资本积累状况及金融化对其影响文献述评
        3.2.1 非金融企业资本积累状况
        3.2.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资本积累影响文献述评
    3.3 非金融企业劳动就业状况及金融化对其影响文献述评
        3.3.1 非金融企业劳动就业状况
        3.3.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劳动就业影响文献述评
    3.4 非金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状况及金融化对其影响文献述评
        3.4.1 非金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情况
        3.4.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文献述评
    3.5 非金融企业创新状况及金融化对其影响文献述评
        3.5.1 非金融企业创新活动情况
        3.5.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影响文献述评
    3.6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生产效率影响文献述评
    3.7 结论
第4章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资本积累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资本积累的理论分析
        4.2.1 非金融企业资本积累的理论框架
        4.2.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资本积累的作用机制
    4.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资本积累的实证分析
        4.3.1 计量方程设定和估计方法
        4.3.2 所用数据和回归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5 研究结论和启示
        4.5.1 研究结论
        4.5.2 启示
第5章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就业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劳动就业的理论机制
        5.2.1 金融资产维度:“挤出效应”与“蓄水池效应”
        5.2.2 金融负债维度:“规模扩张效应”与“债务负担效应”
        5.2.3 股东价值导向维度:“劳动地位下降效应”和“竞争力提升效应”
    5.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劳动就业影响的计量检验
        5.3.1 基准模型设定和变量、数据说明
        5.3.2 基准模型估计与结果讨论
    5.4 稳健性检验:房地产投资、企业产权性质与岗位异质性的影响
        5.4.1 房地产投资与金融化的劳动就业效应
        5.4.2 产权异质性与金融化的劳动就业效应
        5.4.3 岗位异质性与金融化的劳动就业效应
    5.5 研究结论和启示
        5.5.1 研究结论
        5.5.2 启示
第6章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机制
        6.2.1 金融动机与股东价值最大化
        6.2.2 金融支出与加成定价
        6.2.3 金融收入与退出选择权
    6.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实证检验
        6.3.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3.2 估计结果讨论
    6.4 稳健性检验
        6.4.1 不同劳动收入份额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6.4.2 劳动异质性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劳动收入份额效应
        6.4.3 产权异质性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劳动收入份额效应
    6.5 研究结论和启示
        6.5.1 研究结论
        6.5.2 启示
第7章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企业创新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7.2.1 金融资产维度:“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
        7.2.2 金融负债维度:“缓解融资约束效应”与“债务负担效应”
        7.2.3 股东价值导向维度:“剩余价值增加效应”和“经营策略转变效应”
    7.3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实证检验
        7.3.1 基准模型设定和估计
        7.3.2 金融负债渠道作用估计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4 进一步讨论:创新活动比重、房地产投资与产权异质性
        7.4.1 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活动比重的影响
        7.4.2 非金融企业房地产持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7.4.3 产权异质性对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创新效应的影响
    7.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5.1 研究结论
        7.5.2 政策建议
第8章 中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于生产效率影响研究——基于债权融资维度
    8.1 引言
    8.2 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影响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
        8.2.1 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影响生产效率的资本积累渠道
        8.2.2 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影响生产效率的人力资本渠道
        8.2.3 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影响生产效率的研究开发渠道
    8.3 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影响生产效率的实证检验
        8.3.1 回归模型设定、变量和数据说明
        8.3.2 基本回归结果
        8.3.3 内生性检验
    8.4 稳健性检验:债权融资期限、权益融资、企业产权性质
        8.4.1 融资期限结构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的生产率效应
        8.4.2 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的生产率效应
        8.4.3 企业产权异质性与非金融企业债权融资的生产效率效应
    8.5 结论和政策建议
        8.5.1 研究结论
        8.5.2 启示
第9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51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051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