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庐山佛教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12 16:33
  庐山自东晋慧远法师起,就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之一,其中蕴含的佛教文学作品在整个中国佛教文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僧人群体的文学创作来看慧远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外部层次上具有佛经科文三分结构的特点,还运用了汉译佛典的“格义”之法进行诗文创作,并在诗文的意境上展现出“象境—神境—化境”的三个阶段。教团成员的佛教文学作品,也在导师的影响下呈现出对“象”“神”的重视、对三教的融通。除慧远外,东晋南朝时期的庐山僧人,以竺道生最有代表性,他的佛性理论使文学创作加深了对心性的思考、促进了南朝文学灵感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其语言观也促使文学理论对语言的讨论主题从工具论转变至本体论。至隋唐五代,庐山僧人数量激增,庐山佛教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与文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文人的加入也使庐山的文学活动兴盛起来。中唐至五代的庐山出现了大量诗僧,他们在作品中运用了黯然衰残的景物意象,表达孤独飘零的情思意绪,同时也对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有深刻的阐说。从教外文人的佛教文学创作来看。陶渊明、谢灵运与白居易是晋唐庐山佛教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陶渊明作为在佛教传入中国前期的深受儒道思想浸染的文人,他对佛教的运用主要是在词汇层...

【文章页数】:3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编
    第一章 慧远教团研究
        第一节 庐山慧远教团及作品疏证
            一、“教团”界定与研究现状
            二、慧远教团成员考证
            三、作品考证
        第二节 慧远的佛教文学创作
            一、科文特色的三分结构
            二、融会贯通的“格义”之法
            三、净土像化与境界三阶
        第三节 教团其它成员的文学创作
            一、宗炳:味象观道
            二、刘遗民:观照具“象”
            三、王齐之:舍象重神
            四、周续之、雷次宗、王谧:格义融通
    第二章 南朝庐山僧人与佛教文学
        第一节 众僧疏证
            一、刘宋僧人
            二、齐僧人
            三、梁僧人
            四、陈僧人
        第二节 南朝庐山佛学
            一、南朝庐山佛学的特点
            二、竺道生的佛学主张
        第三节 南朝庐山佛学对文学的启发
            一、涅槃学的兴起与心性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二、顿悟成佛与灵感的生发
            三、对语言功能的重视——言意鱼筌的内在思路
    第三章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与文学
        第一节 隋唐五代庐山僧人考辨
            一、隋代僧人
            二、唐代僧人
            三、五代僧人
        第二节 隋唐五代庐山佛教
            一、以庐山的地理与文化优势为背景
            二、与世俗关系密切
            三、佛学思想有继承有邅转
            四、结社活动兴盛
        第三节 唐五代庐山诗僧与僧诗
            一、唐五代庐山诗僧
            二、唐五代庐山僧诗
    第四章 庐山神圣空间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神圣空间
            一、神圣空间的形态
            二、庐山神圣空间的建构
        第二节 文学书写
            一、从山林圣像到生命的圣化——神圣空间的扩展
            二、显圣意象的灵活运用——神圣空间的塑造方式
            三、神圣空间中的情思意绪
下编
    第五章 陶渊明诗文的佛学意蕴辨析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的渊源
            一、家族渊源
            二、陶渊明的佛教交游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理
            一、佛教语汇的引用与演绎
            二、与佛教哲学思想的矛盾之处
        第三节 佛理外衣下的儒道内核
            一、顺其自然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
            二、追求自由的道德理想与人生态度
    第六章 谢灵运的佛教文学创作
        第一节 谢灵运的佛教因缘
            一、家族因素
            二、谢灵运与佛教的交集
            三、情系庐山
        第二节 谢灵运诗文的佛学色彩
            一、佛经体制与谢灵运诗歌的写作程式
            二、净土思想与文学创作
            三、《与诸道人辨宗论》与谢灵运的创作观念
    第七章 洪州禅与白居易的生活美学
        第一节 白居易与庐山的因缘
            一、匡庐便是逃名地
            二、忧喜心忘便是禅——白居易的禅学思想
        第二节 “平常心是道”的生活美学
            一、文学创作:诗意地栖息
            二、生活心态:体宁心恬的审美境界
    第八章 世俗与神圣
        第一节 世俗笔下的庐山神圣空间
            一、神秘灵异的神圣空间
            二、清幽静谧的方外世界
            三、洗涤心灵的净化场所
            四、行禅持律的指引明灯
        第二节 心系世俗与向往神圣
            一、身处神圣心系俗
            二、归隐皈依常流露
            三、热衷入社崇先圣
            四、了悟佛法心亦无
结语
附录1 唐五代庐山禅宗僧人宗系传承表
附录2 晋唐诗词中的庐山佛教文化意象
附录3 东西林寺诗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58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rwkxbs/4058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e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