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古汉语“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根源及其思维基础初探——以《广雅疏证》动植物名词为例

发布时间:2025-07-03 01:29
   "异名同实"是指一个事物具有多个名称。王念孙《广雅疏证》的考释中反映出古人为动植物命名有八种理据。单个词的理据不简单等于词汇现象的成因、根源。人们总是选择适宜的理据作为命名依据,加之词与词在符号层面又有多种关联,这二者是古汉语词汇中"异名同实"现象的主要成因。因此,形成异名组的根源可分两类:一类是植根于符号关系的"符号关系型根源",一类是植根于认知理据的"认知型根源"。其中,认知型根源是造成"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核心性要素,这一根源的思维基础是具象思维。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广雅疏证》“异名同实”词的理据
    (一)形体理据
    (二)习性理据
    (三)纹色理据
    (四)时空理据
    (五)功用理据
    (六)感觉理据
    (七)质地理据
    (八)综合理据
二 “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根源
    (一)符号关系型根源
    (二)认知型根源
    (三)认知型根源与符号关系型根源的联系
三 “异名同实”词认知性理据的思维基础
    (一)动植物的表象特征是最常作为命名理据的因素
    (二)表象特征成为高频命名理据是具象思维的必然结果
    (三)具象思维是“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思维基础
四小结



本文编号:4055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055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