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距离与注视角度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 ——一项fNIRS超扫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7 05:15
交流,将个体凝聚为团体,从而完成个体所不及的任务。影响交流的因素有许多,除言语要素外,那些非言语要素,如所处的空间环境以及群体成员的肢体动作等,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接近的空间距离可能被认知为更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更直接的注视角度可能被理解为更真诚、尊重。因此本研究利用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为基础的超扫描技术,探索空间距离、注视角度等非言语要素如何影响人际交流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并希望探索这种效应是否同时存在于高级认知任务(团体创造力任务)和普通交流任务(一般特征描述任务)中。在研究一中,被试结成两人小团体被随机分入远距离与近距离两组。在研究二中,被试结成两人小组,被随机分入直视组与侧视组两组。每组被试均需完成团体创造力任务与普通言语交流任务。在每个实验过程中,均使用fNIRS设备同时记录两名被试PFC与r-TPJ区域的脑活动水平。结果发现,近距离组团体创造力与普通言语任务表现均显著高于远距离组,且额极、背外侧前额叶(DLPFC)、角回区域的脑同步性显著增高;而直视组的团体创造力表现显著高于侧视组,且DLPFC、角回区域的脑同步性显著增高。这些结果表明,积极正向的非言语要素(...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非言语交流
1.1.1 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
1.1.2 非言语要素的分类
1.1.3 非言语要素影响交流的原因——具身认知理论
1.1.4 非言语要素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具身的”脑
1.2 团体创造力
1.2.1 团体创造力的定义
1.2.2 团体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1.3.1 问题提出
1.3.2 脑同步性的含义——互动大脑假说
1.3.3 兴趣脑区的选择
1.3.4 本研究的方案
2 研究一:空间距离远近对交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2.2.2 实验流程
2.2.3 实验材料
2.2.4 AUT与 OCT任务评分
2.2.5 合作性指标计算
2.2.6 fNIRS数据采集
2.2.7 fNIRS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空间距离远近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2.3.2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2.3.3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2.4 小讨论
3 研究二:注视角度对交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3.2.2 实验流程
3.2.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注视角度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3.3.2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3.3.3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3.4 小讨论
4 总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56558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非言语交流
1.1.1 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
1.1.2 非言语要素的分类
1.1.3 非言语要素影响交流的原因——具身认知理论
1.1.4 非言语要素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具身的”脑
1.2 团体创造力
1.2.1 团体创造力的定义
1.2.2 团体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1.3.1 问题提出
1.3.2 脑同步性的含义——互动大脑假说
1.3.3 兴趣脑区的选择
1.3.4 本研究的方案
2 研究一:空间距离远近对交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2.2.2 实验流程
2.2.3 实验材料
2.2.4 AUT与 OCT任务评分
2.2.5 合作性指标计算
2.2.6 fNIRS数据采集
2.2.7 fNIRS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空间距离远近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2.3.2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2.3.3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2.4 小讨论
3 研究二:注视角度对交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3.2.2 实验流程
3.2.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3.3 结果
3.3.1 注视角度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3.3.2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3.3.3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3.4 小讨论
4 总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56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05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