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对“垃圾分类”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人民日报》为例
发布时间:2025-07-08 22:56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实施、落实和改进的践行过程当中,主流媒体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建构与传播,承担起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文章主要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中涉及“垃圾分类”议题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人民日报》在相关报道中所采用的媒介框架,指出尚存不足、提出改进策略,以期对改善“垃圾分类”报道有所裨益。《人民日报》“垃圾分类”报道,在内容方面有七个基本特征,在表现形式上,一、消息体裁为主,发挥评论作用;二、栏目设置多样,凸显多维视角;三、要闻版面居多,专版紧扣热点。在主题内容上,一、重视治理举措,分享经验对策;二、东部频次最高,呈东中西递减;三、报道基调中立,重视批评引导;四、贴近官方声音多方参与协商。上述内容特征与《人民日报》采取的媒介框架紧密相关。具体体现:宏观层面的主题框架中,针对时事政策、社会问题、治理行动、思想文化、经验对策五类不同主题,根据主题的内容和主旨《人民日报》相应地采用了传达与解读框架、批...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1.2.1 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
1.2.2 环境传播报道的研究
1.2.3 关于垃圾分类议题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新闻报道中垃圾分类议题的研究
1.2.5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框架理论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创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样本选取
2.4 类目建构
3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内容分析
3.1 “垃圾分类”报道的表现形式
3.1.1 消息体裁为主,发挥评论作用
3.1.2 栏目设置多样,凸显多维视角
3.1.3 要闻版面居多,专版紧扣热点
3.2 “垃圾分类”报道的内容特点
3.2.1 重视治理举措,分享经验对策
3.2.2 东部频次最高,呈东中西递减
3.2.3 报道基调中立,重视批评引导
3.2.4 贴近官方声音,多方参与协商
3.3 本章小结
4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框架构建
4.1 主题框架分析
4.1.1 时事政策:传达与解读框架
4.1.2 社会问题:批评与映射框架
4.1.3 治理行动:协作与效果框架
4.1.4 思想文化:宣教与价值框架
4.1.5 经验对策:引进与多维框架
4.2 叙事框架分析
4.2.1 叙事框架概况:采用数量基本持平,主题之间差异显著
4.2.2 情节框架:报道平铺直述,把握细节描写
4.2.3 议题框架:体现多方观点,反映客观全面
4.3 语言框架分析
4.3.1 关键词分布
4.3.2 图像符号
4.4 本章小结
5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5.1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不足
5.1.1 议题设置滞后,报道编排无序
5.1.2 舆论监督乏力,反馈机制缺乏
5.1.3 专业素养欠缺,各方话语失衡
5.2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改进策略
5.2.1 提高议题敏感,聚合内容生产
5.2.2 加强监督力度,拓宽互动渠道
5.2.3 培养专业队伍,平衡话语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56746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1.2.1 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
1.2.2 环境传播报道的研究
1.2.3 关于垃圾分类议题的研究
1.2.4 关于环境新闻报道中垃圾分类议题的研究
1.2.5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框架理论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色
1.5.2 研究创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样本选取
2.4 类目建构
3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内容分析
3.1 “垃圾分类”报道的表现形式
3.1.1 消息体裁为主,发挥评论作用
3.1.2 栏目设置多样,凸显多维视角
3.1.3 要闻版面居多,专版紧扣热点
3.2 “垃圾分类”报道的内容特点
3.2.1 重视治理举措,分享经验对策
3.2.2 东部频次最高,呈东中西递减
3.2.3 报道基调中立,重视批评引导
3.2.4 贴近官方声音,多方参与协商
3.3 本章小结
4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框架构建
4.1 主题框架分析
4.1.1 时事政策:传达与解读框架
4.1.2 社会问题:批评与映射框架
4.1.3 治理行动:协作与效果框架
4.1.4 思想文化:宣教与价值框架
4.1.5 经验对策:引进与多维框架
4.2 叙事框架分析
4.2.1 叙事框架概况:采用数量基本持平,主题之间差异显著
4.2.2 情节框架:报道平铺直述,把握细节描写
4.2.3 议题框架:体现多方观点,反映客观全面
4.3 语言框架分析
4.3.1 关键词分布
4.3.2 图像符号
4.4 本章小结
5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不足与改进策略
5.1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不足
5.1.1 议题设置滞后,报道编排无序
5.1.2 舆论监督乏力,反馈机制缺乏
5.1.3 专业素养欠缺,各方话语失衡
5.2 《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报道的改进策略
5.2.1 提高议题敏感,聚合内容生产
5.2.2 加强监督力度,拓宽互动渠道
5.2.3 培养专业队伍,平衡话语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4056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56746.html